“孩子,不要怕,妈妈在外面等你!”,这是我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每天,都有几十个小朋友会通过狭长的手术通道被推进我们的手术室。在孩子和父母眼中,手术室是一个冰冷的词汇,是一个严肃且又令人恐惧的地方。父母怀着紧张忐忑的心情把孩子送到了手术室门口,孩子跟着陌生的推床师傅进入只有白色墙壁和绿色衣服的环境。作为一个曾经也被推进过手术室的医生,孩子们的内心恐惧和父母们的担心我感同身受。本篇文章希望可以帮助家长和孩子们了解到引起焦虑的因素以及我们的处理措施,希望在家长和我们共同努力下让孩子不会再受到心理上的伤害。
儿童由于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认知能力较差,在面对陌生环境、陌生人物和手术、等陌生事件时, 往往比更容易产生焦虑情绪。据文献报道, 50%~75%患儿在术前都经历了严重的恐惧与焦虑。焦虑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改变,增加围术期应激对患儿身体的有害影响,产生消极行为和术后高疼痛反应;还会导致术后噩梦、睡眠时哭闹、不遵从父母、害怕与父母分离等行为异常改变,不利于患儿的康复。
研究现状:目前的研究表明儿童术前焦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年龄大小,同时也会受到父母焦虑程度的影响。一项针对中国计划接受手术的儿科患者的临床研究表明学龄前儿童的m-YPAS总体评分明显高于学龄儿童。这一发现与其他针对非华裔人群的研究一致,这些研究表明,年龄较小(4岁)与儿童术前焦虑较高相关。根据Trad理论,学龄前儿童对陌生环境(如手术中心和手术室)引起的焦虑的防御机制尚不成熟。他们可能不了解的目的和益处,并感受到威胁;而学龄儿童能够更好地感知和手术可能带来的好处,他们更加独立,因此有着较高的依从性。另外,协和医院科黄宇光教授做过一项研究“中国学龄前儿童父母焦虑状态和儿童焦虑状态的相关性”,该研究表明,学龄前儿童更加依恋父母,并且与学龄儿童的父母相比,学龄前儿童的父母焦虑程度更高,在术前阶段,父母可能会对手术结果和并发症的风险感到焦虑,从而增加儿童本身的焦虑程度。该研究得出结论学龄前儿童的焦虑和父母的焦虑状态密切相关。
PPIA是国外应用较多的儿童术前焦虑干预措施,是指在诱导阶段通过父母陪伴和安抚减轻患儿的焦虑,增加诱导依从性。诱导期是儿童及其父母压力最大、焦虑程度最严重的阶段。父母的陪伴可以减轻患儿对手术室陌生环境、陌生医护人员以及静脉穿刺和诱导等过程的恐惧,并且缓解儿童不良情绪。然而,有部分家长陪伴时,其本身的焦虑情绪会影响孩子,使得患儿更加焦虑,因此,该方案的可行性目前仍有待加强。我们医院曾经也短暂地开放过,允许孩子的父母陪同至孩子诱导结束,然而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患儿在此期间都能有效地缓解焦虑,尤其是父母表现的异常紧张反而会给患儿带来更多的焦虑情绪。因此我们认为在诱导期间过度焦虑的父母的存在不一定能给焦虑的孩子带来好处,反而可能会增加原本平静的孩子的焦虑。国外也有一些研究结果表明,父母的情绪行为对模仿父母行为的孩子有相当大的影响,父母的应对机制会影响孩子的应对机制。这些发现共同表明,如果没有适当的术前父母准备,在诱导期间贸然允许父母在场可能对儿童没有好处,尤其是在学龄前儿童中。
医生有效的术前访视可显著降低儿童术前焦虑水平,提高诱导期患儿的合作程度,包括术前参观手术室,对父母进行手术知识宣教、提前给儿童与父母观看相关的或视频进行引导与教育。Ghabeli等对3~8岁行耳鼻咽喉手术的患儿及母亲进行干预研究,结果发现术前访视中给予家长医疗信息宣教并为患儿提供玩具,可显著降低患儿及其母亲的焦虑水平,提高家长对治疗过程的满意度。
多项研究表明,分散注意力可有效降低患儿术前焦虑水平。游戏和玩具可转移患儿的注意力,缓解术前焦虑情绪,提高患儿诱导的配合程度。以分散注意力为目的的视频游戏也可达到与药物干预相同的效果,是一种可优先选择的儿童术前焦虑干预方法。还有一些传统的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包括书籍、童话故事、图片、音乐、动画片等,对缓解患儿焦虑都有一定的效果。
虚拟技术近年来飞速发展,已应用于各种行业。Eijlers等团队设计制作的虚拟现实曝光工具作为心理准备工具在4~12岁患儿择期手术中进行应用,结果显示虚拟现实曝光工具可以明显降低患儿术前焦虑和术后疼痛。
药物干预主要指镇静药,包括口服咪唑安定、可乐定,右旋美托咪定滴鼻等等,但一般不建议常规使用,仅用于一些特殊的儿童。
因此,我们认为减少儿童本身焦虑的同时也要关注父母的焦虑情况并进行干预,有效的科普和术前宣教能够更好的改善儿童及其父母的焦虑情况。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