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第一台普通車床、10噸沖天爐……走進由原沈陽鑄造廠翻砂車間改造而成的中國工業博物館,一股厚重的工業氣息扑面而來。這是鐵西區的地標之一,詮釋著鐵西的今天和過往,也濃縮了遼寧乃至整個東北地區的鮮明特點——老工業基地。
20年前,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實施振興戰略,鐵西區通過“東搬西建”等方式解決了“錢從哪裡來”“人往哪裡去”等問題,基本完成了老工業區調整改造任務。鳳凰涅槃,鐵西又站上了振興新起點。
“我們對東北振興充滿信心、充滿期待。”黨的以來,習總多次到東北考察調研,多次主持召開專題座談會,謀劃推進東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
好風憑借力,騰飛正此時。近年來,鐵西區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努力以“新時代、新鐵西”建設的火熱實踐,在新時代東北振興、遼寧振興中展現更大擔當和作為。
走進沈鼓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透平公司轉子車間,伴隨著機器轟鳴聲,天車吊運著各種零部件來回穿梭,工人緊盯數控機床各項參數,各型號壓縮機零部件正在緊鑼密鼓生產中。
今年2月,由沈鼓集團研制的我國首台(套)9兆瓦級大型海上平台壓縮機順利通過72小時負荷運行考核,標志著我國海上天然氣生產擺脫了對進口壓縮機組的依賴,填補了海上油氣平台用壓縮機的國產化空白。
“近5年來,公司承擔了我國能源與化工領域所有大型壓縮機組國產化首台(套)的研制任務並全部獲得成功,研制成功近百種重大技術裝備,有力捍衛了我國壓縮機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自主、可控。”沈鼓集團董事長戴繼雙說。
作為國家重要的裝備制造業基地,鐵西聚焦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扎實做好結構調整“三篇大文章”,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步伐,著力推動裝備制造業向產業鏈中高端邁進。
“我們投入近億元支持企業開展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研發及市場化應用,攜手企業扛起大國重器的使命擔當。”鐵西區工信局局長李梅琴表示,截至目前,全區共獲批國家和省級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項目38個,龍門式五軸銑鏜加工中心等25個產品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為維護國家產業安全貢獻了鐵西力量。
在三一重型裝備有限公司,通過利用人機協同技術,產能提升110%,產品生產周期縮短27%。“得益於300台智能機器人的協同工作,工廠全工序自動化率達到80%以上,1小時即可生產1台寬體車和1台液壓支架。”三一重型裝備有限公司數字化總監史鵬飛說。
以新技術、新業態、新理念為引領,鐵西加速推進制造業數字化、服務化、綠色化轉型。“我們把數字化作為主攻方向,一方面加快5G等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夯實數字轉型基礎﹔另一方面分層有序推進企業全流程和關鍵環節數字化。”李梅琴表示。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鐵西累計建設5G基站超4000座,實現5G網絡全域全覆蓋﹔同時,累計建成13個數字化車間、9個高標准智能工廠,培育數字化應用場景項目30個。
2022年,鐵西區獲批國家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試點區域。“我們發揮重礦、輸變電和能源等成套裝備領域優勢,支持裝備制造龍頭企業服務化轉型。”鐵西區副區長張悅介紹,目前全區已經培育近20戶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沈陽鑄造研究所等8家企業獲批國家級服務型制造示范平台、示范企業。
鐵西是國企重鎮,2022年國有及國有控股規上工業營業收入約佔全市的三成,深化國企改革是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環。
在通用技術集團沈陽機床有限責任公司裝備制造車間,一批技術領先的刨台式銑鏜加工中心正在進行出廠前的最后調試。今年以來,沈陽機床的在手訂單量較去年同期增長了10%。
“前幾年,由於外部市場變化和體制機制問題,企業經營一度陷入困境。”沈陽機床副總經理劉春時介紹,2019年,通用技術集團對沈陽機床實施戰略重組。
“堅持在改革攻堅中破困局,採取‘剝離、換腦、輸血’的工作總方法,全面推進改革重組工作,重塑組織架構、壓縮職能部門,推行任期制和契約化剛性管理,2022年實現扭虧脫困。”劉春時說。
改革催生發展動力,激發創新活力。2019年以來,通過實行科技攻關項目“揭榜挂帥”等機制,沈陽機床已攻克高端數控機床設計及制造等多項核心關鍵技術。
曾經,鐵西創造了新中國工業史上的幾百項第一﹔新時代,鐵西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仍在繼續書寫“第一”的故事。
粗細不同的筆直鋼柱,大小不一的套管圓環,組成了約十層樓高的試驗塔,兩名科研人員正在塔下進行參數測試。這裡是特變電工沈陽變壓器集團有限公司的特高壓套管研發制造基地,今年3月開始陸續投產。
特高壓套管的研制,是特高壓輸變電裝備國產化的一道技術難關。“在鐵西區政府相關部門協調下,我們與高校等科研機構在絕緣特性研究、溫度場仿真計算分析等方面開展合作,研制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800千伏特高壓干式直流套管,並順利挂網運行。”沈變公司副總經理劉宏偉說。
推進科技自立自強,必須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北方重工帶式輸送成套裝備獲得省科學技術獎,沈鼓集團百萬噸級CCUS壓縮機填補國內空白……去年以來,鐵西轄區內一批企業取得技術和產品突破。
“我們面向高端裝備、智能制造、生物醫藥等重點產業鏈,瞄准科技領軍企業及配套企業關鍵核心技術需求,解決產業共性‘卡脖子’難題。”張悅表示,2022年,全區研發經費投入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升至3.3%。
隨著沈陽微控新能源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慶源在屏幕上下達指令,幾十個重逾百斤的金屬飛輪高速旋轉,不到2分鐘就能完成一個充放電循環,釋放出幾十度電能。
大自然中忽強忽弱的風、陰晴不定的光,要想變成穩定輸出的“綠電”,儲能技術十分關鍵。張慶源介紹,公司憑借磁懸浮飛輪儲能技術,解決了行業內一系列“卡脖子”問題,“我們已有近3000台飛輪儲能設備在多個國家安全運行,穩定運行時間超10萬個小時。”前不久,沈陽微控還斬獲山西電力調頻輔助市場10億元大單。
“作為一家成立僅5年多的民營企業,能夠健康快速成長,離不開當地政府的扶持。”張慶源坦言,在鐵西區工信局等部門的支持下,公司相繼被評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和遼寧省潛在獨角獸企業。
與沈陽微控類似的一批科技型企業已經茁壯成長,成為鐵西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據統計,截至2022年底,鐵西區高新技術企業、雛鷹企業、瞪羚企業突破2500戶,數量佔全市的16.7%,增長30%。
“今年,我們將著力提升科技型企業增長率,構建‘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雛鷹企業—瞪羚獨角獸企業’梯度成長體系,爭取科技型企業增長30%以上。”李梅琴表示。
3月16日,“科創中國”技術交易大會沈陽專場活動在鐵西舉行。看著沈陽·中關村智能制造創新中心的2家入駐企業上榜“科創中國新銳企業榜”,沈陽中關村信息谷公司總經理史玉珠難掩激動。
“落戶鐵西3年來,我們發揮產業發展、金融服務等功能,合力構建優良創新生態體系,至今已舉辦雙創活動200余場,服務企業3000余家。”史玉珠說,“鐵西區的大國重器疊加中關村的創新旗幟,其創新生態將催發更多科技‘新苗’茁壯成長。”
走進華晨寶馬汽車有限公司鐵西工廠車身車間,一個個封閉的操作空間裡,機器手臂靈活翻轉、精准定位,按照事先輸入的程序自動完成各項焊接任務,綻出焊花朵朵。“整個車間擁有超過1000台機器人,自動化率達到95%以上。”華晨寶馬鐵西工廠廠長張濤介紹。
今年2月20日,第500萬輛國產寶馬汽車在鐵西工廠下線。“2010年以來,華晨寶馬在華總投資累計已超950億人民幣,創造超過2.6萬個工作崗位。”張濤表示,當下,寶馬沈陽生產基地集研發、採購、生產於一體,年產能可達83萬輛,成為寶馬集團全球最大規模的生產基地和最重要的新能源汽車中心之一。
“鐵西有與國際接軌的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和發達的商業街區,工作生活環境安心舒適。”華晨寶馬汽車有限公司採購及零部件質量管理部副總裁沈竣升是德籍員工,和家人在沈陽工作居住已有7年時間。
以華晨寶馬等龍頭企業為牽引,鐵西著力實施對外開放提標行動,打造國際化產業工程,構建連通國內國際雙循環重要節點。“我們深挖重點外資企業增資潛力,去年外商增資額增長2.5億美元。”鐵西區區長趙永聖表示,2022年鐵西完成進出口總額460億元,佔全市1/3﹔實際利用外資總額佔全市43%。
今年3月27日,“德國鐵西日暨中德(沈陽)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產業合作交流會”在德國慕尼黑成功舉辦,現場共促成中歐數字聯盟數字化改造提升項目、德國開元周游集團文旅合作項目等11個項目成功簽約。
2015年12月,中德(沈陽)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簡稱中德園)建設方案獲國務院批復,這是全國首個以中德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合作為主題的戰略性平台。“作為中國制造與德國工業4.0對接戰略合作試驗區,中德園立志於建設國際化、智能化、綠色化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區,吸引了眾多外資企業,成為沈陽對外開放的新高地。”中德園管委會副主任延寧介紹。
從成立之初,中德園就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提高園區發展建設效率和水平。“我們創新‘管委會+平台公司’管理體制,組建3家國有全資公司分別負責園區的開發建設、產業運營和金融服務,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延寧表示,與此同時,探索市場化選才用人機制,人員平均年齡降至34歲。
中德園全力建設國際化營商環境。“我們建設的‘一站式’德企(外企)服務平台,集政務服務、企業服務和社會服務於一體,為企業投資發展提供從市場咨詢、法律服務、翻譯談判到行政審批等全方位服務。”中德園管委會對外合作部副部長卞毅說。
“我們在全市率先實施產業項目‘標准地供應+帶方案出讓+拿地即開工’審批模式,工程項目審批縮短至35個工作日內。”鐵西區營商環境建設局局長朱敏表示,同時深入推進“全程網辦”“一網通辦”改革,擴大“一件事一次辦”“隻提交一次材料”事項覆蓋范圍,讓數據多跑路、讓企業少跑腿。
“在鐵西的發展越來越好,現在更有信心加大投資。”賽萊默水處理系統(沈陽)有限公司總經理葉榮軍當初建廠選址時幾經對比,最終選擇落戶中德園,“這裡提供保姆式政務服務,讓企業可以集中精力搞研發、忙生產。”
服務有溫度,投資有熱度。數據顯示,截至目前,中德園累計引進高質量項目400多個,總投資達3200億元,其中外資項目佔比達36%。“中德園成立以來,經濟總量翻一番,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9%,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23%。”卞毅說。
走進工人村街道工人新村三社區,路面干淨整潔,兩旁紅花綠樹隨風搖曳,涼亭、健身器材點綴在居民樓前后。“很難想象鐵西工人村以前是一個居住環境差、下崗工人聚集的地方。”社區黨委趙詠梅感慨。
工人村始建於20世紀50年代,曾有沈陽冶煉廠、沈陽電纜廠等40多家國有企業在此設立職工宿舍。歲月流轉,到上世紀末,這裡逐漸成了居住條件落后的代表:一間屋擠著一家人,樓梯沉降,水電管線跑冒滴漏……
今年51歲的趙詠梅在這裡出生長大,經歷過困頓,也見証了工人村的新生:2002年,沈陽實施“東搬西建”,將工業企業搬遷到開發區,老城區建設商業和住宅區,發展第三產業。原先雜亂、擁擠的宿舍區經過改造,變成了商場、寫字樓和現代化住宅小區。兩年前,工人村又進行老舊小區改造,舊貌換新顏,居民幸福感越來越高。
工人村的嬗變,是鐵西堅定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一個縮影。長期以來,鐵西堅持把提高人民生活品質作為落腳點,著力在發展中改善和保障民生,實施舒心就業、幸福教育、健康鐵西、品質養老等民生工。